姓名:何先友
学历:博士
职务: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
研究方向:社会认知;神经美学;肥胖问题;教育心理学应用研究;语言理解与认知
电子邮箱:xianyouhe@163.com
通讯地址: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510631)
何先友,1967年生,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华南师范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目前主要从事以下三个方向的研究:一是社会认知,如对审美、面孔吸引力、儿童肥胖与认知控制、社会决策、情绪识别等前沿问题的心理过程及神经机制进行研究。二是教育心理学应用研究,该方向主要是运用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探讨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问题,该方向侧重如何提高中小学生学习效率的技术层面的应用研究。三是语言理解与认知研究,该方向主要运用经典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现代认知神经科学技术,探讨语言理解与认知过程、影响因素等前沿性的中文认知问题,该方向侧重语篇层面的基础研究,同时也涉及字词和句子层面的研究。
承担的主要课程有:国家精品课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学习心理研究、语言理解与认知专题研究。
兼任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全国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第六届学位委员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兼召集人,华南师范大第七届学术委员会学科规划与学术发展专门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Aussie Sino Studies编委,《心理科学》编委,《心理学探新》编委,国际SSCI来源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国内心理学权威期刊《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心理学探新》、《心理与行为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的审稿人。
主要经历
1984-1987,湖南省邵阳学院外语系学习
1987-1989,湖南省新宁县第二中学任教
1989-1992,东北师范大学心理系攻读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1992-1996,湖南科技大学教育系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994年评为讲师
1996-1999,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攻读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获博士学位
1999-2006,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2000年评为副教授,2004年晋升为教授
2006-2008,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工作
2008-2011,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2011-2012, 美国孟菲斯大学留学
2012-至今,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代表性论文
1. Zhao,T., He, X*., Zhao,X., Huang,J., Zhang,W., Wu,S., Chen,Q. (2018). The Influence of Time Units on the Flexibility of the Spatial Numerical Association of Response Codes (SNARC) Effect Characterizing Arabic Numbers.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SSCI, 5年IF=3.429)
2. Zhang, W., Tang, X., He, X*., & Lai, S. (2018). Attentional bias to beauty with evolutionary benefits: Evidence from aesthetic appraisa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9, 71.(SSCI, 5年IF=2.749)
3. He, D., He, X*., Lai, S., Wu, S., Wan, J., Zhao, T. (2018). The Effect of Temporal Concept on the Automatic Activation of Spatial Representation: From Axis to Plane.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65,95-108. (SSCI, 5年IF=2.521)
4. Zhang, W., Tang, X., He, X., & Chen, G. (2018). Evolutionary effect on the embodied beauty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s.Evolutionary Psychology,16, 1–9.(SSCI, 5年IF=2.150)
5. Zhang, W., He, X*., Zhao, X., Lai, S., Lai, S., & Situ, S. (2018). The embodiment of beauty: Evidence from viewing Chinese concrete words and pictograph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53, 66–76.(SSCI, 5年IF=1.903)
6. Bear, G.G., Yang, C., Chen, D., He, X., Xie, J., Huang, X. (2018). Differences in School Climate and Student Engagement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School Psychology Quarterly,33(2),323-335. (SSCI, 5年IF=2.913)
7.Huang, J., He, X*., Ma, X, Ren, Y, Zhao, T., Zeng, X., Li, H, Chen, Y. (2018). Sequential biases on subjective judgments: Evidence from face attractiveness and ringtone agreeableness judgment. Plos One,1-23. (SCI, 5年IF=3.352)
8. Zhang,W., He, X*., Lai,S., Wan,J., Lai,S.,Zhao,X.,& Li,D.(2017).Neural substrates of embodied natural beauty and social endowed beauty: An fMRI study. Scientific Reports, 7,1-12.(SCI, 5年IF=4,847)
9. Discourse Processing(book chapter), 2017, Encyclopedia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Volume 2. ISBN 978-90-04-26223-2.
10. Hong,T., He, X*.,Richard Tillman, Zhao,X.,Deng,Y.(2017).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Spatial-Temporal Conceptual Metaphor Representation of Chinese Temporal Words. Psychology,8,1679-1692.
11. Zhao, X., He, X*., & Zhang, W. (2016). A heavy heart: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weight and emotional word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7(920). (SSCI, 5年IF=2.885)
12. Zhao, X., He, X*., Zhang, W. Chen G., Chen Q., & Huang L. (2016). Interpersonal choice: the advantage on the left or on the righ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In press,SSCI, 5年IF=1.422)
13. Jiang, Q., He, D., Guan, W., & He, X*. (2016). "Happy goat says": The effect of a food selection inhibitory control training game of children's response inhibition on eating behavior. Appetite, 107, 86-92. (SCI,5年 IF=3.658)
14. He, X., Tang, C. M., Zhang, W., Chen, Y., Wang, J., & Fu, S. (2016). Logarithmic to linear shifts in Chinese children's representations of numerical and non-numerical order. Cognitive Development, 38, 36–48. (SSCI, 5年IF=2.103)
15. Zhang, W., Lai, S.,He, X*., Zhao, X., Lai, S. (2016). Neural correlates for aesthetic appraisal of pictograph and its referent: An fMRI study. 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 305, 229–238. (SCI, 5年IF=3.202)
16. Yu, R., Wang, B., Li, S., Wang, J., Zhou, F., Chu, S., He, X., Wen, X., et al., Huang, R. (2015). Cognitive enhancement of healthy young adults with hyperbaric oxygen: A preliminary resting-state fMRI study.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126, 1388–2457. (SCI, 5年IF=3.477)
17. Bear, G., Yang, C., Glutting, J., He, X., Zhang, W., Huang, X. (2014). Understanding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 student-student relationships, and conduct problems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and School Psychology, 2, 247–260.
18. Wang, R., Mo, L., He, X, Smythe, I., & Wang, S. (2010). Resolution of activated background information in text comprehens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45, 241–249. (SSCI,5年IF=1.422 )
19. Jin, H., Lin, D., Zhang, D., Wen, H., Zhu, H., & He, X., et al. (2010). Reading Disabilities of Chines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Beyond the Phonological Deficits of Single-Character Identifi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25, 1–7.
20. Smythe, I., Everatt, J., Al Menaye, N., He, X., Capellini, S., & Gyarmathy, E., et al. (2008). The predicators of word level literacy amongst Grade 3 children in five diverse languages. Dyslexia, 14(3), 170–187.
21. Mo, L., Chen, H., Li, Y., Chen, Z., & He, X. (2007). Effects of event-related centrality on concept accessibility. Discourse Processing, 43(3), 229–254.
22.陈广耀,何先友*,刘涛.(2018). 强弱语义语境下的否定句加工机制.心理学报,50 (2),186-196.
23. 何德娴, 李金惠, 周苗,陈雅珏,陈宇,何先友*. (2018).视觉符号否定的加工进程. 心理学报,50 (11),1-10.
24. 孙悦亮,郑伟意,何先友*.(2017). 纯小数加工的心理机制:选择通达还是平行通达?心理学报, 49(5), 611-621.
25. 陈庆,何泉,陈广耀,郭悦智,张荷婧,何先友*.(2017). 复杂情境下不同角度 及思维方式的决策表现差异:决策视角-心理距离的作用. 心理学报, (3), 383-392.
26. 何先友*, 杨惠兰, 张维, 赵雪汝, & 谢毅. (2015). 时间情景模型的动态更新:从短时工作记忆到长时工作记忆. 心理学报, 47(10), 1235–1246.
27. 杨惠兰, 何先友*, 赵雪汝, & 张维. (2015). 权力的概念隐喻表征:来自大小与颜色隐喻的证据. 心理学报, 47(7), 939–949.
28. 陈广耀, 张维, 陈庆, 赵雪汝, & 何先友*. (2014). 类别型状态不确定独立否定句的加工机制:来自眼动实验的证据. 心理学报, 46(10), 1426–1441.
29. 赵雪汝, 何先友*, 赵婷婷, 杨惠兰, 林席明, & 张维. (2014). 情境模型的更新:事件框架依赖假设的进一步证据.心理学报. 46(7), 901–911.
30. 陈广耀, 吴洺仪, 魏小平, 周苗, 何先友*, & 莫雷. (2014). 状态不确定独立否定句的加工机制. 心理学报, 46(2), 204–215.
31. 何先友*, 李惠娟, 陈广耀, & 汪小伟. (2013). 情境模型中时间和空间维度更新的相互影响. 心理学报, 45(01), 23–34.
32. 何先友*, 杨惠, 李惠娟, 魏玉兵, Danielle McNamara. (2011). 空间情景模型的更新:认知方式的影响. 心理学报, 43(11), 1247–1263.
33. 何先友*, 李惠娟, 魏玉兵. (2011). 文本阅读中时间信息加工的二阶段模型.心理学报, 43(12), 1355–1369.
34. 何先友*, 晏赛君. (2010). 时间情景模型提取的实质初探:激活与抑制.心理学报, 42(4), 473–483.
35. 何先友*, 刘地秀. (2009). 记叙文中倒叙事件的时间表征. 心理学报(8),684-693.
36. 何先友*, 林崇德. (2008a). 中文阅读中的边界效应及其消除:事件持续效应. 心理学报(6), 654-661.
37. 何先友*, 林日团, 莫雷. (2005). 文本信息的激活与整合:阅读优生与差生的比较. 心理学报(2), 151-158.
38. 莫雷, 王瑞明, 何先友*. (2003). 文本阅读过程中信息的协调性整合. 心理学报(6), 743-752.
39. 何先友*, 曾祥炎. (2002). 时间信息在情景模型建构中的作用. 心理学报(6), 589-595.
40. 麦春燕,何先友*.(2017).非平衡双语者Stroop效应的时间进程. 心理科学, 40(1),1-7.
41. 陈广耀,陈颖心,邓玉梅,何先友*.(2016).结果不确定离散型否定句加工机制:锚激活与限制满足模型的修正与补充. 心理科学.39(5),1064-1070.
42. 杨惠兰, 谢毅, 赵雪汝,张维,何先友*.(2016). 事件持续时间对情景模型更新的影响. 心理科学. 39(2),285-290.
43. 赵雪汝, 周苗, 赖斯燕, 杨惠, 陈恺汐, 何先友*. (2014). 祈使句和反问句中双重否定的早期加工机制.心理科学, 37(5), 1100-1104.
44. 赖斯燕, 陆直, 周苗, & 何先友*. (2014). 时间隐喻在时刻水平上的表盘模拟表征. 心理科学, 37(1), 2–9.
45. 何先友*, 晏赛君, 张大巍. (2012). 语言理解中主体职业特征与动作表征的激活. 心理科学(6), 1282-1288.
46. 姚艳珠, 何先友*, 洪恬. (2011). 重复启动条件下语义启动效应减少的机制. 心理科学(4), 775-781.
47. 何先友* . (2010). 一部反映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系统研究与原创性理论的力作——《文本阅读信息加工过程研究》简介. 心理科学(6), 1526-1527.
48. 何先友*, 张凤玲, 吴俊. (2009). 结构紧密与不紧密的汉语口语习语的理解. 心理科学(2), 297-300.
49. 何先友*, 林崇德. (2008b). 时间顺序与时间距离对语言理解的影响:进一步的证据. 心理科学(1), 20-25.
50. 何先友*, 许婵贞, 曾祥炎. (2006). 系列项目时间和空间信息学习的分组效应研究. 心理科学(1), 107-110.
51. 何先友*, 梁丽媚, 曾祥炎. (2005). 时间顺序关系对语言理解的影响. 心理科学(1), 80-84.
52. 何先友*. (2004). 不同阅读水平与文章熟悉程度条件下文章标记效应的研究. 心理科学(3), 595-597.
53. 何先友*, 庞多维. (2004). 小学生阅读迁移机制的初步研究——字词表征还是内容表征. 心理科学(1), 134-136.
54. 何先友*, 莫雷. (2002). 文章标记效应的初步实验研究. 心理科学(3), 279-282.
55. 何先友*, 莫雷, 张金桥. (2001). 文章主题论述长度对文章标记效应的影响. 心理科学 (1), 32-34.
56. 韩明, 董学安, 范丹, 何先友*. (2010). 高校教师心理契约问卷的编制. 心理发展与教育(3), 315-321.
57. 吴妮妮, 何先友*, 徐妍娜. (2009). 中文阅读中因果与转折关系理解差异的实验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2), 73-77.
58. 杨晓映, 何先友*. (2007). 不同问题情景对小学生运用乘法运算策略的影响. 心理发展与教育(3), 68-72.
59 李芷若, 张凡, 何先友*, 胡君盛, 卢佳适, 刘锦健. (2007). 家庭暴力与中学生心理素质的相关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1), 101-106.
60. 何先友*, 陆爱桃. (2004). 篇章阅读理解中句子边界对整体连贯性的影响. 心理发展与教育(1), 48-53.
61. 张向阳, 何先友*, 吕芸. (2004). 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及时间分配与阅读成绩的关系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3), 51-55.
62. 何先友*. (2002). 快速与正常阅读条件下文章标记对高中生阅读信息保持的影响. 心理发展与教育(1), 59-62.
63. 何先友*, 杨惠, 邓玉梅, 吴爽. (2012). 文本阅读中时间信息加工特点及二阶段模型的建构. 心理科学进展(7), 963-970.
64. 晏赛君, 何先友*, 吴建红. (2008). 年老化与文本理解. 心理科学进展(4), 541-547.
65. 李伟兰, 何先友*. (2009). 记叙文阅读中时间心理表征的建构:动态观还是静态观. 心理学探新(1), 37-44.
66. 何先友*, 毛斌红, 曾祥炎. (2006). 汉语中词长效应的初步实验研究. 心理学探新(4), 32-35.
67. 何先友*, 梁佩仪. (2004). 小学生阅读迁移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字词表征还是内容表征. 心理学探新(3), 49-52.
68.赖斯燕,周灵丹,薛颖,罗伟,何先友*.(2017).文本阅读中时间信息加工的二阶段 模型.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9(1),122-127.
69.曼克斯.娄沃斯,何先友*(著);邓玉梅,赵雪汝,薛颖(译).(2016). 语言加工中的符号相 互依存:语言统计和知觉模拟的交互作用.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
70.何先友*,罗秀针,张维,赵雪汝,周灵丹.(2016).SRC效应的认知加工机制:来自 语义调节和视觉否定的证据.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
71.何先友*, 林席明, 李惠娟, 陈广耀, 杨惠. (2013). “否定”加工研究的新进展:认知神经科 学的视角.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33-41.(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3年 30卷第174期转载)
72.何先友*, 赵雪汝, 杨惠兰, 赖斯燕, 林席明. (2013). 时间情景模型的更新: 事件框架依 赖假设.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 112-117.
73.麦克纳马拉, 杰克森, 蒂勒克, 何先友*, 邓玉梅. (2013). 积极阅读与思维的交互式策略 训练系统(iSTART-ME)——基于自然语言加工与游戏环境的理解与训练.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52-66.(人大复印件B4《心理学》2013年第8期转载)
74.何先友*, 王靖, 徐妍娜, 李龙昭, 杨惠. (2011). 前期情境对否定句加工进程的影响.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87-94.
75.何先友*, 陈广耀, 胡玲. (2010). “否定”加工的心理语言学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59-67.
76.何先友*, 李英迪. (2009). 记叙文中时间信息加工的内部机制.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 122-129.
77.金花, 何先友*, 莫雷. (2009). 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诊断方法探讨.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5), 39-43.
78.何先友*. (2006). 文本阅读中时间信息的加工及其对文本理解的影响.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 106-112.
79.何先友*, 莫雷. (2003). 篇章阅读迁移的机制——从字词和内容两种表征模式谈起.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116-121.
出版著作
1.《教育心理学:学习与教学》(澳大利亚,Sue Duchesne等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第一主译.
2.Discourse Processing(book chapter),2017, Encyclopedia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Volume 2. ISBN 978-90-04-26223-2.
3.《教育心理学》,主编,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4.《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主编,高教出版社,2016
5.《洞察时间:语篇加工的视角》,独著,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
6.《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主编,高教出版社,2009
7.《儿童心理手册》(参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8.《教育心理学》(Anita Woolfolk著)第一主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9.《教育心理学》(参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10.《教育心理学导读》(参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11.《教育心理学》(第一副主编,莫雷主编),广东高教出版社,2005
12.《教育心理学教学资料选辑》,广东高教出版社,2004
13.《学习心理辅导》(合著),广东高教出版社,2004
14.《二十世纪心理学名家名著》(第一副主编),广东高教出版社,2002
主持项目
1.具身的美与赋予的美:来自汉字字形审美的行为与fMRI实验证据,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31671132),主持,经费:61万元
2. “文字符号否定与图形符号否定的加工机制:来自多方法的汇集证据”,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课题编号:15JJD190005),主持,经费:10万元
3. School, Climate, Bullying, Student Engagemengt and Classroom Management Techniques: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2014年与美国合作项目,经费:6万元,学校财务帐号:341007
4. “中文阅读中时间信息加工机制研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课题编号:NECT-10-0089),2011~2014年(主持,已结题),经费:20万元
5. “文本阅读中时间信息加工特点及二阶段模型的建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编号:31070907),2011~2014年(主持,已结题),经费:30万元
6. “我国高中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模型及指标体系研究”,2013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3JZDW009),第二主持人,经费:60万元
7. “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研究”,2011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课题编号:11JZD041),子项目负责人(“语素意识教学对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影响”),经费:9万元
8. “中文阅读中时间信息加工与心理表征模型的构建”,2008年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课题(课题编号:BBA080162),2008~2014年(主持,已结题),经费:8万元
9. “否定句理解与加工的心理机制研究”,2008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课题编号:08JAXLX005),2008~2011年(主持,已结题),经费:6万元
10. “中文阅读中时间信息加工特点与表征模式研究”,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创新团队项目(课题编号:07JDTDXMXLX01),2007~2014年(主持,已结题),经费:10万元
11. “文本阅读中时间信息动态加工特点与脑认知机制研究”,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编号:06XY004),2006~2008年(主持,已结题),经费:1万元
12. “篇章阅读中时间信息动态加工过程的研究”,广东省教育厅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课题编号:GYA02008),2004~2006年(主持,已结题),经费:1万元
13.“基于时间的情景模型的建构与提取的实验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课题编号:EBB010854),2002~2005年(主持,已结题),经费:3万元
14.“篇章阅读中字词和内容表征模式的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规划研究项目(课题编号:01JDXLX003),2001~2004年(主持,已结题),经费:3万元
教学研究项目
1.2014年国家级精品课程“教育心理学”转型升级项目,经费10万元。
2.“教育心理学精品课程建设”,2007年教育部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与莫雷教授共同负责),经费10万元。
3.“教育心理学教学模式研究”,2005年广东省教育厅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经费10万元。
4.“教育心理学双语课程建设”,2005年华南师范大学教学改革项目,经费1万元。
5. 学科学习与教学能力提升的方法与途径,2013年广州市教育局培训项目,经费22.3万元。
主要获奖
1. 获2016年华南师范大学科研优秀工作者称号。
2. 获2015年华南师范大学第八届优秀教学成果奖“心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一等奖(第一)。
3. “文本读过程中信息的协调性整合”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社会成果奖励一等奖, 2005年5月。
4. 华南师范大学第八届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一。
5. 华南师范大学“为了明天”第一届双语教学一等奖。
6. 华南师范大学“为了明天”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二等奖。